600年的故宫,风华正茂 ——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
发布:2020-12-18 阅读:902
初冬暖阳下的北京故宫,一如既往的人潮涌动。走进600年历史的紫禁城,穿行在庞大壮美的建筑群,漫步在常设文物专馆,欣赏频繁推出的专题文物展览,可以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工艺美术的璀璨,也可以感受到故宫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故宫(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张林/摄)
在紫禁城建成600年之际,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接受了中国文物报记者的专访。“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承载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如何完整地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故宫这座宝库,故宫人一直在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行进着。”王旭东清晰地知道故宫人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
把600年的故宫保护好
1925年10月10日,在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故宫博物院成立了。走过95个春秋的故宫博物院,一如既往精心保管着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皇家宫殿和旧藏珍宝,拥有古书画、古器物、宫廷文物、书籍档案等总数186万余件(套)的珍贵馆藏。
“故宫与其他博物馆不同,馆藏文物呈倒金字塔式,珍贵文物比例越往上越多,186万余件(套)馆藏绝大部分是珍贵文物。”谈到故宫博物院的馆藏,王旭东如是说,“如何把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把这么多的文物保护好,是故宫人肩负的重任,也是第一使命。”
“同时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共同把故宫保护好。”王旭东补充道。
谈到故宫的保护,王旭东说:“故宫的保护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防火,这是所有人都能够意识到的,也都会去关注的,但是怎样可以确保故宫消除火灾隐患,既需要技术的手段,更需要依靠管理手段,要有一套完整的、严密的管理制度体系,再辅助于技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故宫的安全。在文物安全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谈研究、传承和利用。”
为此,95年来,故宫人为了把故宫保护好,兢兢业业,做了大量工作。
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19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提出“四个故宫”建设体系,其中,平安故宫是基础,学术故宫是核心,数字故宫是支撑,活力故宫是根本。
王旭东介绍,在“四个故宫”建设体系中,“平安故宫”是最为基础和首要的任务。2013年启动的“平安故宫”工程是建立在 “故宫整体修缮保护工程”成功实践基础上的一个更为宏观的保护工程体系,旨在进一步解决故宫存在的火灾隐患、盗窃隐患、震灾隐患、藏品自然损坏隐患、文物库房隐患、基础设施隐患、观众安全隐患等重大安全问题,同时明确了北院区建设、地库改造工程、基础设施改造工程、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项目、故宫安全防范新系统、院藏文物防震项目、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等七个子项目。
“通过‘平安故宫’建设,可以更好地落实‘保护为主’的思想,充分利用科技和管理的手段,真实完整地保护好故宫这份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王旭东说,“‘平安故宫’工程实施以来成果卓著,为故宫博物院建设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平安故宫’工程的实施也标志着从‘完整故宫’保护出发的故宫保护理念进入成熟阶段。”
为了更好地保护,学术研究必不可少,为什么这样讲呢?王旭东回答道,“通俗地讲,学术研究越深入、文物价值挖掘越充分,保护的投入就会越大。比如说,你觉得这个杯子是一个一般商品,如果打碎了就碎了,如果它是一个文物,那就不行。这个时候它的价值的挖掘会支撑我们的保护,也让我们保护的手段更加科学、更加精细、更加全面。”
围绕学术研究,王旭东持开放的心态,他说,故宫不但自身拥有一支稳定且充满活力的多学科研究队伍,同时,故宫博物院以“故宫学”为抓手,联合国内、国际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博物馆的学者共同研究故宫及其收藏的文物。故宫博物院希望将学术机构的资源引进来,也希望故宫的研究人员走出去,一方面传播故宫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来研究故宫、传播故宫,让学术故宫的建设不断涌现更多的学术成果,为保护故宫提供坚强支撑。
让600年历史的故宫活起来
“文物保护事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故宫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如何让600年历史的故宫活起来,与人类共享这份世界文化遗产是故宫人的职责所在。”王旭东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多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举办展览、开发文创、编辑出版物、组织各式宣教和文化弘扬活动,不断完善博物馆职能,不断提高博物馆活力,逐步形成了“活力故宫”的建设目标。
王旭东介绍,“活力故宫”建设着眼于服务当代,通过充分挖掘文物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并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展览展示活动和文化创意产品、新媒体展示方式、公众社会教育资源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让文物的灵魂活起来。
利用自身优势,以及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故宫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有创意有想法的展览。王旭东举例说,比如2019年推出的“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展。展览以龙泉青瓷为视角阐述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与发展,是历年来关于龙泉青瓷的展览中,展品数量最多、来源最广、产地最繁且体现多元文化的一次展览,受到各方好评。
在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重点展览同样广受关注,深受好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获得全媒体关注,推出媒体报道1.2万篇,以“紫禁城600年”为主题的8小时超长直播,相关话题、直播和短视频总播放量逾4亿,展览累计接待观众705258人次,平均每天10526余人次。观众在留言簿纷纷留言,感叹中华文化之丰富多彩,表达对美好中华的热爱和祝福。“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吸引了大批“苏轼爱好者”,展览累计接待观众321148人次,平均每天近6200人。
为了保护故宫,同时让观众有个良好的文化体验,故宫很早之前就实施预约参观制度,将每日预约参观人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虽然去年实地参观人数达到1900余万人,但从整个中国和世界的范围来讲,来到故宫的人仍然是少数,而且文物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不能四处‘漫游’。如何让更多的人足不出户观展,云展览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王旭东说,“而云展览需要依托文物数字化,文物数字化不但可以相对完整地保留文物的信息,还可以开放、共享,让文物更好地活起来,实现文物的永久保存和永续传承。”
王旭东介绍,故宫正积极推进“数字故宫”建设。目前,故宫共拍摄文物总计62.8万余件(套),在库136.3万余张文物影像,积累了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2019年,故宫博物院新上线了“数字文物库”,将5.2万余件(套)文物高清图片对外公布。故宫还联合专家学者与社会机构,将学术成果与数字技术密切结合,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更多数字化成果,全面激活故宫数字资源的价值,让更多观众可以通过“数字故宫”感悟和体验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展示的部分藏品(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同时,为更好让故宫活起来,故宫不断开拓文化传播的新方式。参与联合制作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独立出品的《故宫新事》等节目屡获观众好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故宫推出“安静的故宫,春日的美好”、“多彩的故宫·秋日的唯美”等直播引爆网络。“故宫直播将作为常态化坚持下去,同时,故宫也会继续探索更多更好的传播方式,与更多人分享故宫的点滴,让观众不管在何地都能感受不同季节故宫的建筑之美、历史之美、艺术之美。”王旭东说。
王旭东坚信人才的力量,他说,“让故宫活起来,也要让故宫人活起来。‘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鼓励他们走出去,去学习交流,去拓宽视野与格局。同时,故宫也持开放的心态,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希望更多的国际学者、学术界专家走进故宫,共同做好故宫的保护、研究、传承与利用工作。”
将故宫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文化的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王旭东深知这个道理,“故宫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不但要将故宫保护好,研究好,也要将研究的成果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挖掘的多元价值转化成不同受众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文化传播形式,浸润人心、启迪心灵。”同时王旭东认为,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应积极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造福当代,造福文化强国建设,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对于如何建设文化强国,王旭东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不断挖掘、弘扬、传承,同时也要不断地吸收其他文明成果,结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具有国际表达、具有世界意义的价值观,而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非常具有世界意义,我们应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样适用于文化文物工作中。具体到故宫的工作,‘四个故宫’建设体系应平衡发展,共同发力,让中华传统文化既有辉煌的过去,有尊严的现在,更在创新中走向未来。”王旭东说道。
在历史的长河中,600年的故宫,正年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王旭东说,故宫将继续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确保故宫世界文化遗产安全,将学术研究作为故宫博物院核心任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尤其是数字技术支撑故宫保护、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传播工作。
同时,故宫将以更加亲近观众的态度,办好优质展览,组织好学术交流,拓展网络传播通道,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参观环境,提升观众体验,持续探索提升服务质量的创新方式,提升故宫博物院管理服务水平。
“故宫人将继续胸怀祖国文化事业,服务人民,勇于创新,肩负起历史重任,将自己的研究工作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中去,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去,真正承担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精髓的使命,深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当代价值。”王旭东满怀信心地说道。 (李 瑞)
(图文摘自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