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虚拟产业园运营发展模式需进一步改进
发布:2024-05-13 阅读:232
民建兰山区基层委文物鉴赏和收藏专委会主任、临沂市李厚杉艺术馆馆长李虎反映:虚拟产业园是指依托于互联网的一个企业集群或网商集群。以发展电子商务、促进虚拟经济、服务产业发展为目的,它通过互联网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把更多产业属性和更大范围的空间类型纳入园区范畴,组成一个跨越物理边界的产业集群。2022年,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探索发展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虚拟产业园建设对于推动我国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各地市的建设实践中,虚拟产业园也遇到了诸多难题难点亟待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运营发展模式不成熟。当前,我国各地市虚拟产业园在运营发展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大部分地方的虚拟产业园在土地方面的销售和租赁收入很少,目前主要还是依靠税收返还、政府补贴等渠道获取收入,这样的收入方式比较单一,无法支撑园区的长远发展。二是招商模式较为单一。目前国内的虚拟产业园较多都是依靠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或是依托产业龙头企业进行招商,这两种方式和途径比较单一,且缺乏招商主动性,易形成优惠政策之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园区的长远发展。以东莞市松山湖虚拟产业园为例,园区一方面为入驻企业和个人提供地方留存税收的80%作为奖励,还外加人才最高补贴600万元、企业上云补贴奖励等等。园区收入来源少,优惠支出却还很大,基本上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这种盈利、招商模式不是长久之计。
(二)产业协同衔接仍不活跃。虚拟产业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产业资源整合,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但从当前虚拟产业园的发展情况来看,产业链的融通聚集没有形成,企业协同创新能力较弱。一方面,大多数虚拟产业园仍处于规模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产业园能初步促成企业在线规模化集聚,但企业间通过“结网互动”、以数据为驱动的网络化协同机制尚未形成。另一方面,大部分入驻企业的主要目的是减税,与平台产业链上下游进行联动的主动意愿不强,创新链、服务链、产业链之间的有效衔接机制没有达到预期,产业链供应链缺乏稳定性,虚拟产业园的平台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价值无法彰显。
(三)园区服务水平不高。在园区服务方面,目前虚拟产业园还是提供注册、开户、税收登记、报税、政策申请等基础性企业服务,一些针对入驻企业个性化需求的专业服务则比较缺乏,如电商企业对客服、营销服务的需求;文创企业对设计、美工服务的需求等等。东莞市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向《东莞日报》的记者表示:入驻东莞市松山湖虚拟产业园区的企业多为初创型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资金规模较小,除了基础的政务服务需求外,往往希望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法律、人力、财务、营销、金融、品牌等方面的专业服务。这些需求事关企业的幸福感获得感,如果园区忽视这些企业的“小需求”,便不可能谋得园区的“大发展”。如何下好服务企业的“绣花功夫”,考验着园区建设者们的耐心和能力。
二、对策建议
(一)推动市场化建设。加快培育引进一批具有运营管理能力的市场化主体,构建市场化的投入和盈利模式,入驻企业收取一定的园区管理服务费用或者虚拟场地租用费来增加园区收入。拓展盈利新渠道新模式,通过入股园区企业、企业嫁接资源等方式参与企业经营,促进园区发展。
(二)创新运营监管模式。打破传统园区业态按区域、行业治理的惯性思维,探索创新监管模式。加大力度推动产业集聚、上下游联动,构建依靠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多方协同治理体系。
(三)加强园区专业服务。探索为入驻企业提供云服务及专属云服务空间运维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平台搭建、APP开发、网站开发、公众号开发等服务,同时探索技术服务入股企业的盈利服务模式,实现企业和园区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