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文物修缮工作面临困境亟待破局

发布:2024-05-13  阅读:238

民建兰山区基层委文物鉴赏和收藏专委会主任、临沂市李厚杉艺术馆馆长李虎反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应当高度重视52日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大礼堂失火,引发广泛关注,火灾后房顶已基本坍塌,被火烧过的建筑呈焦黑状,让经历近一个世纪风雨洗礼的重要建筑化为灰烬。对此,很多人痛心不已。然而,痛定思痛,我们应当反思在文物修缮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不仅影响了文物修缮的质量和进度,也威胁到了文物本身的安全和完整性亟需破局和创新确保文物得到妥善保护,以便传承后世。

一、存在问题

(一)资金与人才困境。一方面,高质量的修复工作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购买专业设备、材料以及支付专业修复团队的费用。然而,由于文物保护通常不属于直接经济收益项目,因此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文物保护资金捉襟见肘,直接影响了文物修缮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另一方面,文物修缮对修复师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修复工作不仅需要深厚的历史知识和艺术鉴赏能力,还需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传统手工艺例如,修复大足千手观音时用到了高精度3D激光扫描技术来辅助修复这些都需要修复师具备跨学科技能然而,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需要时间和资源,且现有的教育体系还未完全适应这一需求,导致专业人才相对匮乏。据统计,我国目前登记文物数量约为1亿件(套),而专业性文物修复人才仅有2000余人。

(二)修复理念存在争议修旧如旧作为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之一,其目的是在修复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文物的历史信息和原始风貌。然而,这一原则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对于的定义就存在模糊性,不同历史时期的修复或许已经改变了文物的原始状态,这就带来了如何确定状态的问题,如大足千手观音历史上至少经历过四次整体的妆金修缮,使得确定一个统一的状态变得复杂。其次,文物修复不仅是一项技术活动,也是一项文化活动,它涉及到审美判断和文化价值的考量。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人们对文物的审美期待存在差异。例如,部分人倾向于将文物修复得色彩鲜艳、形态完整,便于宗教朝拜或文化展示,而另一部分人认为这种做法损害了文物的历史感和艺术价值。安岳峰门寺佛像就被称为毁容式修复,修复后色彩艳丽,被视为破坏了文物的古朴美。广安金凤山水月观音不但被重新上色,还接了一个胳膊右手握成拳头,而真正的水月观音应该是把右胳膊放在膝盖上面。

(三)修缮工程安全把控存在纰漏。在文物修缮工作中,安全把控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由于文物修缮工程本身的复杂性和精细性,安全把控环节容易出现纰漏。例如,在修复过程中,如果使用了不恰当的材料或技术,可能会导致文物的进一步损坏。修缮过程中的施工安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不当的操作可能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大礼堂起火前有施工队人员在礼堂内部休息,而装修期间礼堂内部没有安装烟感设施,由此或可推测,施工单位难辞其咎。

二、对策建议

(一)多元化筹集资金,资源合理分配。政府应增加对文物保护的财政预算,确保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文物修缮。鼓励私人和企业通过捐赠、赞助或采用PPP模式参与文物保护项目。寻求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合作,获取技术和资金支持。

(二)统一修复理念,强化人才教育制定具体的文物修复指导原则和操作标准,明确具体实施细节。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鼓励公众参与到文物修复的讨论和监督中来。加强对修复师的专业培训,提升其对文物修复理念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文物修复案例,形成可借鉴的经验。

(三)加强安全监管,落实修缮质量制定严格的文物修缮安全操作规程和施工标准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管,确保所有操作符合安全规范。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文物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建立文物修缮过程中的应急预案,包括火灾、洪水等灾害的快速响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