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能可贵的古风新意 ——李厚杉的花鸟画创作 邵大箴
发布:2016-03-27 阅读:1814
花鸟画家李厚杉于2004年创作了一幅中国画《墨梅图》,并题跋:“吾作画五十年方有古意。”没想到,三个月后,画家与世长辞,享年63岁。李厚杉艺术成长的经历比较独特,柳琴戏的表演生涯和花鸟画的创作是他一生两条互补的线,时而平行,时而相交。从童年开始,李厚杉一边练武术,一边习书法,并对中国画产生浓厚兴趣。可以这么说,李厚杉自幼在古人荀子、王羲之、颜真卿等先贤文化熏陶及沂蒙民风民俗哺育下与美术、戏剧等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了十五六岁,由师兄柳琴戏表演艺术家李春生引荐,拜山东著名画家王小古为师,研习中国花鸟画,常常临摹《芥子园画谱》。1959年18岁时,李厚杉参加柳琴戏《樊梨花》的演出,受到业界和群众的欢迎,从此一步一步成为柳琴戏表演艺术家。而这一年,李厚杉的恩师王小古的作品《心花怒放》入选全国美展并荣获银质奖章,并应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绘制《百蝶图》、《玫瑰图》、《牡丹图》,李厚杉陪同老师赴京和学习绘制巨幅作品。此行对李厚杉走上花鸟画的道路影响巨大。从此,李厚杉潜心习画,经历五十载寒暑,笔耕不辍,成为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齐鲁书画院名誉院长。
王小古有深厚艺术造诣,注重师法自然,他的两次题跋对李厚杉的影响至深。1974年秋,王小古为他画“三公图”(公鸡),并题款:“厚山学弟习画有钻研性,吾不及也。今后若能发挥创造性,画境必然开扩。”若干年后,临沂地区和江西赣州举办绘画联展,李厚杉作六尺《墨梅》,获一等奖。王小古在画上题词:“厚山弟画梅擅壮老干,惟花朵似乎欠弱,岂然乎?”在称赞之余,又指出不足之处,使得李厚杉受益匪浅。李厚杉在老师的影响下,所作牡丹、梅花等花卉颇有率真的意趣,在“戏作”中有元气淋漓之古意。赵孟頫的“作画贵有古意”说表现了东方文学艺术所崇尚的一种理想状态——回归自然、朴素的中和之美,这种对古意的追求,既是对汉魏、晋唐精神的承接.又是一种对以尊重人性的自然状态为主体的境界追求。当代情怀与古意精神并不矛盾。清初六大家之一恽寿平曾经说过:“不入时趋,谓之逸格。”他将历史上对绘画品评的最高格调解释得如此简洁,可谓鞭辟入里。看李厚杉的梅花《十喜》、《蛇舞图》、《绿萼梅》等作品,他一生所追求的也就是古意与今情的结合,崇尚的是一种古风新意。
更有意味的是,李厚杉根据老师的点拨,还从戏曲音律的抑扬顿挫中悟出道理。特别是程砚秋唱腔中那浓重的寓刚于柔,幽咽委婉又有雅丽清馨、圆熟优美的艺术个性,使他体会到绘画的运笔和戏曲音乐一样,是一种潇洒自如,是一种优雅气韵;他同时把构图比作舞台的调度,花朵比作戏曲人物的面部,花的叶子比作人物的手脚,从戏曲人物的唱腔、动作中体会出韵味,并努力将这种体悟运用到他的画作中,使得画面有动有静,别有一番风味。李厚杉说:“我在作画时,就像演戏一样,能够立即进入角色,当拿起笔来挥洒自如之机,也就仿佛置身于画面之上的花鸟树藤、涓涓河水、累累顽石其间,感情上与大自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融为一体,进入物我两忘的仙境佳境,创作的激情与妙品奔涌而至哉。”
李厚杉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回归,利用自己的笔墨语言,面向大众,在绘画的力度、气势方面,在构图、画面结构方面,继承了先贤的笔墨,又有自己的创造和发挥。他是一位多产的画家,他的作品洋溢着生活的朝气和生命的律动。状物寓情,寄托思想,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手法之一,李厚杉笔下的梅,有幽贞之姿,凌寒之质,皆充满了动态与力态之美。他笔下的梅花风格淡雅又飘逸多姿,比如他的《同春图》;而他的牡丹则是雍容华贵、艳压群芳,还有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比如他的《国泰民安》和《媲美》。李厚杉所绘的竹子也很有特色,其墨色雅致,层次分明,比如他的《兰竹图》、《松竹图》和《竹雀图》等。
李厚杉的花鸟画创作亦不外乎“师古人”和“师造化”这两者有机相结合的途径,他虚心学习古人,强调临摹;他很重视向生活学习,足迹遍及蒙上、沂水,泰山、菏泽以及南方诸地,写生画稿数以千记。他牢记李可染先生的一句名言:“学画不要老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否则永远走不到前面去。” 因为李厚杉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他的画作中,所以他笔下的花鸟有生动的神韵,有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
我相信,李厚杉作品中承载的真切的豪情和激情,画风的古意今韵,今天和明天一定仍然会使人们心动和感到亲切!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主编、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文联文艺理论家协会顾问,第十届中国文联荣誉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