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艺评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艺评

天意晴和人意好 ——李厚杉先生的艺术 冯鸣阳

发布:2017-01-08  阅读:749

冯鸣阳
执教于东华大学 
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李厚杉,(1941.4-2004.6),生于山东省苍山县,原名李厚山,字静岩,号松年。李厚杉先生多才多艺,擅长柳琴、表演、书法和绘画,其绘画作品主要为大写意花鸟,擅长牡丹、梅、兰、竹、菊等传统绘画题材,达到了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蕴的完美结合。


早年艺术积淀时期
李厚杉先生的绘画书法的素养和基础,得益于早年的童子功。1951年,年方10岁的李厚杉便拜乡绅秀才王振东学习书法,从此开启了他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道路。1956年 15岁,由师兄柳琴戏表演艺术家李春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引荐,拜山东著名画家王小古为师,后成为王小古的得意门生。之后,一直师从王小古利用业余时间学画。难能可贵的事,在1969年下放劳动期间,仍坚持学习和探索中国画艺术,临池不辍。在30到40岁之间,李厚杉先生在从事柳琴艺术表演之余,他的绘画艺术也初见成效。1972年,与著名画家陆抑非(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合作中国画《老少年》,李厚杉写红叶、陆抑非补蝶。1974年 ,李厚杉以《墨梅》参加山东临沂和江西赣州地区美术作品联展,并荣获一等奖,在山东美术界广受好评。1979年6月,与王小古、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高天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师生三人画展。9月,与恩师王小古等人创办临沂教师进修学院国画班。
李厚杉先生在书画艺术上始终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地拜师学艺求进步。1980年,国家恢复高考后,进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进修三年。1983年 ,拜师于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崔祝生门下,研习国画。1987年,拜书法名家原浙江省文史馆馆长、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郭仲选为师。不断地拜师学艺,博采众长,使得李厚杉先生的书画在中年之后,不断得以精进,使得其艺术在五十岁之后得以喷发。


柳琴、戏剧等表演艺术
李先生的大写意花鸟,有着独特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的韵律,这与他也是一名著名的柳琴表演艺术家分不开。李厚杉先生是山东省临沂市柳琴剧团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柳琴戏申遗功臣,李厚杉的一生与柳琴有着不解之缘。1941年,李厚杉出生于一个柳琴表演世家。祖父李玉琢,是老一辈的山东柳琴戏表演艺术家,其事迹被《苍山县志》收录。父亲李忠志,著名柳琴戏表演艺术家,也是柳琴戏(东柳)创始人之一,柳琴戏泰斗梁学蕙的关门弟子。李厚杉现在早在幼年时期,就在浓厚的艺术氛围的熏陶下,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柳琴艺术。1953年,时年 12岁的李厚杉便早早地参加工作,任职于山东省临沂市柳琴剧团。 13岁主演新编古装柳琴戏《父子结拜》,获得当地观众好评。14岁参加柳琴戏《魏隆民》剧目的编排与演出。16岁参加柳琴戏《状元打更》的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喜欢,社会反响良好。
李厚杉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柳琴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些现代剧目的编排者和参演者。他编排了《沂蒙春蕾》、《向阳商店》、《刘胡兰》、《十五贯》、《秦香莲》等经典现代剧目。也编排传统柳琴戏《状元打更》、《杨乃武与小白菜》《姊妹易嫁》等剧目。


对景写生
李厚杉先生大写意花鸟的主要艺术成就体现在他的梅兰竹菊和鸟禽上。1988年,李厚杉受邀参加由山东省文联主办的中青年画展,参展作品为中国画四条屏“梅、兰、竹、菊”,原山东省委第一任书记谭启龙赴展览中心观赏给予高度评价。2000年,中国画作品《国色天香》被人民大会堂民建厅收藏、《国泰民安》陈列于中央党校会议厅。著名画家诸乐三为李厚杉创作的《拟李方膺丛兰》题跋:“后山道兄写兰不失古法,极似晴江之意”。汪道涵高度评价他的《兰竹图》“自板桥之后第一新人”。
李厚杉先生的大写意花鸟之所以达到借古开今的入神之地,不仅是因为李厚杉不断拜师,学习古人,还因为他一直勤于写生。从现在李厚杉先生留下的珍贵照片来看,许多照片记载了他外出采风,对景写生的情境。李厚杉先生爱画竹子,他的房前屋后也种满了竹子,经常对着竹子就开始画。所以,李厚杉先生的竹子特别真实,有生气,透露出原始的生命感。例如他的作品《高风亮节》,就描绘了一丛竹子自然真实的状态,十分写实。他的大写意竹子,多重神韵,这神韵不是来源于对前人写竹作品的模仿,而是来自于多年对竹子观察、体验后的自然体会。


鳜鱼
李厚杉先生喜画鳜鱼。鳜鱼,肉食性,无鳞鱼类,是“三花五罗”中最名贵的鱼。鳜鱼体肥肉厚,高而侧扁,口大,口裂略倾斜。李厚杉先生平生画过多张鳜鱼。其中三种颇有意思,一张名为《鳜鱼图》,二张名为《桃花流水鳜鱼肥》。“桃花流水鳜鱼肥”出自唐朝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鳜鱼在中国南北方的水系里均有分布,喜欢独居,以夜间活动为主,多藏于水底石块或繁茂的草丛之中活动较少。鳜鱼属于肉食性鱼类,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是鱼虾。与其它鱼类不同的是,它们在吞下鱼虾后,会吐出鱼刺和虾壳。
李厚杉笔下的鳜鱼,都是张开大嘴,露出鱼齿,游曳在水草丛之中。李厚杉的鳜鱼题材作品不多,主要有三张。其中,《鳜鱼图》呈窄长行的构图,两条鳜鱼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位置,是画面的主体。这两条鳜鱼游动在水草之中,长着大大的嘴巴,还能看出尖尖的牙,似乎在专心的捕食之中。两条鳜鱼的身体一上一下,呈“S”形的扭动着,显得十分有动感。鳜鱼画得既写实又写意,也是李厚杉长期养成的对景写生的结果。

《鳜鱼图》


另外两张鳜鱼题材的作品是《桃花流水鳜鱼肥》之一和之二,将鳜鱼与桃花并置。鳜鱼在水中,而桃花长在树上,这两个物象本来并不存在于同一空间中。诗句“桃花流水鳜鱼肥”将同属于春天的几个物象和现象并置,而李厚杉的画也同样抽象化地将桃花和鳜鱼并置,表现出虚化的诗意。之一表现的是两条鳜鱼正在捕鱼,其中一条张着大嘴,似乎马上要把鱼儿吞食下去。两条鳜鱼之下,又几根虚线表现流动的水。另一幅桃花流动鳜鱼肥,也是将桃花和鳜鱼画在同一空间中,但似乎更注重表现桃花。将桃花环绕在鳜鱼周围,鳜鱼用较淡的墨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桃花的柔美纸条和粉嫩花朵和鳜鱼的贪食肥美形成鲜明的对比。
李厚杉先生的鳜鱼,富有浓烈的个性,将鳜鱼拟人化,表现出肉食动物的贪婪和凶残,也透露出一丝狡黠。特别是嘴巴和眼睛的描绘,让人印象深刻。他笔下的鳜鱼的眼睛,眼珠多向上,类似于清代著名画家朱耷。朱耷的鱼和鸟儿多眼珠向上,表现出孤傲之意,但同样地眼珠向上的李厚杉的鳜鱼,却无孤傲之意,只见贪婪和凶残。殊不知鳜鱼在努力扑食的同时,也将成为人们口中肥美的盘中餐。因此,对立的意向显得有趣而发人深省。
  

《桃花流水鳜鱼肥之一》


《桃花流水鳜鱼肥之二》




梅花

梅花,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在中国文化中,梅以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民间,梅花有吉祥、快乐、幸运、长寿、顺利等吉祥寓意。
在美术史上,以画梅闻名的画家不计其数,如“梅花道人”吴镇,墨梅王冕,金农、吴昌硕等。而李厚杉的梅花中既能见出金农之势,又能窥见吴昌硕之态。
金农的梅花,能松能紧,多表现一团团,一片片,构图较满,对李厚杉的梅花形成一定影响。吴昌硕的绘画集合了诗、书、画、印“四全”,他创作的梅、兰、竹、菊、荷花等写意花卉更是对近现代的大写意花鸟产生了影响。吴昌硕的梅花从色彩上可大致分为墨、红、白、绿等四种,而墨梅和红梅最为多。 “红梅”用色大胆,取法民间,多采用对比色,与传统墨梅追求淡雅、高洁的雅格形成反差。
李厚杉先生最爱画梅花,其梅花主题的作品多次斩获美术大奖。李笔下梅花有墨梅、白梅、红梅多种。墨梅完全用水墨画出,红梅则树干用淡彩墨,花用红色,墨彩相间,精致可爱。
总的来说,李厚杉笔下的梅花有几大特色:
第一,构图和笔法。从构图来讲,多采用中正的构图,即主体部分在画面的中心而非边角。从疏密来讲,一般密而满,无大面积留白。与元代王冕梅花的边角式构图形成。
从笔法来讲。李厚杉先生的梅花不似王冕那般突出枝条的爽劲和柔韧,而是主要描绘粗壮老枝干的沧桑有力。笔法雄厚有力,主要用枯墨浓墨和焦墨,以突出老枝饱经霜雪的沧桑质感。但次要的枝条与枝桠,又显得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和流畅,同时折笔较多,显得骨劲有力。这苍劲而又有绵绵骨力的笔法,与李厚杉先生常年坚持对书法的钻研是息息相关的。
从形式来讲,李厚杉梅花的枝条起到了很好的视觉引导的作用,宛如一根根的线条,将画面进行分割,并最终将观者的视觉引入到画面的中心。其对线条的运用,不难让人联想到西方的抽象表现出现波洛克笔下的《秋韵:第30号》、《薰衣草之雾:第1号》等作品。
第二,墨色相宜。李厚杉先生的梅花有墨梅、白梅和红梅三种。其中,以红梅最为特别。其主干用墨,花儿用色,以色助墨,以墨醒色,显得突出重点而不过分艳俗。红色比例和颜色、浓淡显得富有变化。以红色的浓淡和疏密来分出远近关系和画面的层次,多用暗红和分红,以铮铮铁骨的意境相匹配。
第三,节奏感和韵律感。李厚杉先生的梅花,极其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看他的梅花作品,犹如在欣赏一曲美妙的乐章。有主旋律有次旋律,有序曲有高潮,也有激动人心的澎湃感。梅花的主枝干是整个乐章的基调,而枝条的多变而复杂表明了节奏的轻快,枝桠上的点点梅花犹如动人的音符,起到点缀和升华的作用。李厚杉先生的梅花之所以有这种独特的音乐音律感,是与他精湛柳琴与表演艺术成就分不开的。这也是李厚杉先生,相对于其他书画家的优势和独特之处所在。
第四,铮铮铁骨之气。由于梅花的季节、形态和品种的不同,梅花在传统文化中,有多重的象征意义。如“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咏红梅花》”便是描写梅花的娇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描绘梅花的高洁、独立。李厚杉先生的梅花去除了一般梅花的娇艳、甜俗,没有文人梅花的高洁、淡雅、芳香之气,而是气势十足,以强劲有力取代了较弱柔美。多画老梅、枯枝,铁骨铮铮,独立傲放。他的梅花取自“桃李得春竞芬芳,梅花不改旧年妆;铮铮铁骨迎风立,冰心玉蕊欺雪霜。 ——李拙《梅》”,主要突出梅花迎雪独放,不畏严寒之意,表现梅花的坚韧、独立、忍耐的品格。因此,李厚杉先生的梅花很有气节,不似少女,却似硬汉,饱经风雨,久经沧桑,仍然积极努力地向上,焕发出新生。这也是李厚杉先生经历磨难,却不忘艺术初心的真实写照。


荷花

自北宋周敦颐写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后,荷花便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追捧的”君子之花”。荷花有五色:白、青、红、紫、黄,称为“五种天华”。其中白、青两色最受青睐。除了钟情荷花、梅花等花卉题材,李厚杉也十分喜爱描绘荷花,一生创作荷花题材作品多达三十几幅,在他的花鸟画中,属于数量比较多的题材。李厚杉先生的荷花常常与翠鸟、鸳鸯、青蛙、蜻蜓等动物禽鸟搭配,体现不同的情趣与意趣。
1.荷花翠鸟。
 

李厚杉《好合图》  

                    李厚杉《荷花翠鸟图》


李厚杉先生的《好合图》、《荷花翠鸟图》、《荷恋》、《墨荷翠鸟》等,都描绘的是水墨淡彩荷花与彩色翠鸟。李厚杉的翠鸟多立在荷叶、枝头或者呈飞翔之态,多为一双。翠鸟多为黄色加湖蓝画成,显得恣意而灵动。整幅画面在搭配上,也显得淡雅而又有些许绚烂的色彩点缀。翠鸟画得十分生动,可谓荷花系列题材中的点睛之笔。用一双翠鸟来调节整个画面,用荷花的淡雅清丽与翠鸟的灵动活波作对比,用荷花的墨色淡色与翠鸟身上欢快艳丽的颜色作对比。用荷花的静态与翠鸟飞翔的动态作对比,用荷花的大片面积的与翠鸟的娇小身形作对,一动一静,一植物,一动物,显得十分生活,耐人寻味。
2.荷花鸳鸯
关于荷花鸳鸯,取自中国传统婚恋习俗中的,百年好合的意向。荷花代表“好合”,鸳鸯暗示着夫妻双宿双飞,终身只有彼此一个伴侣。从宋代开始,画家们便开始画这一题材,比较有代表性的画家有明代陈洪绶和清末的任伯年。任伯年的《荷花鸳鸯图》绘墨叶红花、兼工带写,鸳鸯游戏于荷田之中,造型生动,用笔凌利,既突出了细节,又简练传神。


陈洪绶,《荷花鸳鸯图》
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用工笔绘制而成,描绘了鸳鸯、荷叶、荷花和彩蝶。荷花的娇艳欲滴与怪石的瘦硬形成了一定的对比。两只鸳鸯在戏水悠然,使画面显得动静结合,富有生机和意趣。
李厚杉先生的《荷花鸳鸯图》既对两者有一定借鉴,又有很大程度上的创新。例如在构图安排上,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陈洪绶的处理,但在笔法、色彩和风格意趣上,却与陈洪绶的画完全不同。


李厚杉,《只羡鸳鸯》


李厚杉的《只羡鸳鸯》,也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鸳鸯鲜艳浓丽的彩色,很容易抓住人的视觉中心。而荷叶和荷花以及枝条提出的倾斜式构图,也让游曳其中的鸳鸯显得十分灵动而活波。人们似乎可以通过鸳鸯的神态和姿势,看出一对鸳鸯恩爱的内心活动,借以比喻夫妻百年好合。全图中没有画水,但空白处皆似水,荷花滋养在期间,鸳鸯戏水在期中。李厚杉先生利用空间和留白的能力,在其中可窥见一斑。
3、墨荷、彩荷


李厚杉,《莲花中又藕如船》


此图以几片圆盘似的莲叶为画面重心,以四朵荷花为点缀。荷叶硕大如盆,素雅的白莲花散发着幽香。画上的四朵荷花,姿态各异,多彩多姿,有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也有初绽的花蕾,也有争艳怒放的盛开花朵,荷叶的浓墨厚重与荷花的清雅洁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全图布局周密不苟而灵动,以写意为主,但也注重表现荷花的生动之态,是李厚杉长期观察实物和写生的结果。此图对色彩的运用也十分到位,墨色层次多而分明,浓淡相宜。在描绘荷花的部分,用墨线勾勒出轮廓,再用淡墨稍加渲染,最后用红色点睛,避免色彩的单调。同时,也表现出荷花粉嫩的质感和娇艳之态。
通过以上对李厚杉鳜鱼、梅花、荷花灯大写意花鸟画具体作品的分析,不难看出他大写意花鸟画的整体特征: 
第一,雅俗共赏。李厚杉的大写意花鸟画多描绘大众喜闻乐见,又有一定吉祥寓意的题材。在表现手法上,既吸取了传统文人画,明清大写意花鸟画的特点,又吸收民间艺术的审美趣味,和“海上画派”的用色方式,呈现出清新疏雅、趣味盎然之格调。干净中透出老辣,简约中蕴含浑厚。
第二、潇洒恣意。李厚杉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从青藤白阳一路,浑洒自如。色彩交融明快自然,富于生气,斑驳迷离,实非功力深至不能达焉。
第三、寓古于今。李厚杉的画着色醇厚而不俗腻,画风素洁明快。既有在日常生活中对花鸟虫鱼的仔细观察,和应物象形的写生功底,又有随心所欲的恣意爽性,显得和谐统一。


李厚杉先生学艺转益多师,不仅如此,他还吸收古今各路名家的不同,又结合自己的柳琴表演艺术,加入了许多现代的元素,可谓借古开今。清初石涛有段名言:“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洒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 石涛,康熙四十二年夏题跋]李厚杉先生正是以自己的艺术生涯实践着前人的理念。他的艺术气韵遒逸,物无遁情。气势奔放,笔简意赅,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生动无比。融劲健的笔法于画中,书与画相得益彰。
李厚杉仙逝十年,回顾他一生漫长的艺术道路,感慨良多。他不仅热爱书画,还热爱柳琴和戏剧,可谓一个艺术全才。他将自己对音乐、表演和书画的满腔热血,化作了一幅幅动人恣意的画作,从中可以看出他旺盛的经历和对艺术、对人生的多重感悟,也是他艺术精神的完美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