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艺评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艺评

卌载耕耘终得果,喜见牡丹似锦开 ——此文纪念自强不息、大器晚成的李厚杉先生 叶康乐

发布:2016-05-25  阅读:725

        李厚杉先生画风雄迈,设色典雅,题材广泛,构图别致,因而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其作品也为众多知名人士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藏,甚至,有些作品被放在人民大会堂陈列。中共前上海市委书记、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是这么赞扬李厚杉先生创作的《兰竹图》:“自板桥之后第一新人”。作为一个画家,能受到这么高的表扬,真乃是罕见之事。这些,都能说明李先生在绘画方面,确实取得了杰出成就。
         但了解李先生一生经历的人,都会知道,李先生并非是个专业画家。实际上,李先生一生从事的主要职业是在柳琴戏方面。李先生的父亲是著名柳琴戏表演艺术家,李先生本人早年(13岁)就参加柳琴戏的工作,上半生任职于山东省临沂市柳琴剧团,是建团创始人之一,乃柳琴戏申遗功臣(山东省临沂市柳琴戏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岁就能主演新编古装柳琴戏《父子结拜》,并获得当地观众好评。
 通观李先生的早年经历,我们看到,李先生在柳琴戏方面是既能演出,又能自己写剧本。
         李先生的人生经历,也证明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观点:就是中国的传统艺术都是共通的。一个精通中国戏曲的人,同样可以通绘画,通书法等,并能将其互相贯通。比如近代著名的弘一法师,他就是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弘一法师曾与同学曾延年(孝谷)等组织“春柳社”(此乃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并首演《茶花女》,亲饰茶花女一角。
        当然,我们不能说李厚杉先生与弘一法师一样,取得了多方面的卓越成就,但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传统文化艺术确是能互相滋养的,如戏曲可滋养绘画等,书法也能滋养绘画。
        实际上,具体谈到书法,书法不仅是滋养绘画而已,书法本身往往是国画中密不可分地一个部分。是决定绘画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李先生的书法是拜书法名家——原浙江省文史馆馆长、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郭仲选为师的。郭仲选先生的书法特长是行书。他长期浸淫于传统,广览博收、以古为镜,是当代书家在帖学领域卓有成就者。其行书,可用苏轼的诗句“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来形容。同时,郭仲选还兼擅榜书。他曾说:“我的字就是传统、不花哨”。李先生作为郭的弟子,其字也具有如斯特点:就是“传统、不花哨”。在李先生的代表作品中,也有一些是郭仲选先生题字的,比如:戊寅年中秋画的一幅“竹林名士”的画,就是郭仲选题字的,可以看得出来,书法与绘画是相得益彰的。都表达了同样的境界。

        李先生的绘画,越到后来,越展现出大气磅薄、春光灿烂、团花似锦的一面,因此才会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央党校、中央民建等国家重要部门与单位所收藏。如作品《国色天香》陈列人民大会堂民建会议厅,《国泰民安》陈列中央党校会议厅,《铁骨精神》陈列山东省政府礼堂,《清风入怀》陈列山东省委党校,《铁骨万年春》陈列青海省委党校,《普天同庆》陈列青海省人民会堂等。像这些国家重要的政府部门,需要展现出庄严的氛围、祥和的气氛,以及传统文化的底蕴,因此,也只有表达出这一理念的画家作品,才有被选用的可能。而李先生的画作恰恰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磅礴大气,生机盎然。

                                                                                                                   

        李先生的一生,是自强不息的一生。他13岁学柳琴戏,15岁学绘画,由于忙于生计,早年他学绘画,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在画、在学。他28岁时,被下放劳动。期间,仍能坚持学习和探索中国画艺术,临池不辍。1980年,国家恢复高考,李先生时年39岁,通过了资格审核,进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进修三年。这三年是他专心学习绘画艺术的三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未来绘画艺术的进一步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看到,作为一个柳琴戏的传人,李先生这一路走来是曲折地、艰辛的,但他能自强不息,终于在绘画领域取得惊人的成就,这些,都是我们后人值得学习的地方。
        值此画家李厚杉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敬撰此文,以此告慰李先生的在天之灵。


(作者为西泠印社出版社副编审)